我们的缅怀-清明节

我们的缅怀-清明节

清明时节雨纷纷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

      清明节已有2 5 0 0多年历史,古时又叫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扫墓节、扫坟节、植树节、鬼节等。它与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十月初一的寒衣节,并称为中国三大著名“鬼节”。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 清明习俗 ·

清明习俗-踏青

     清明之时,正值春回大地,扫墓之时,一家老少趁便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回家时顺手折几枝叶芽初绽的柳枝戴在头上,怡乐融融。也有的人特意于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远足,一抒在严冬以来的郁结心胸,这种踏青也叫春游,也叫探春。其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时光,所以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项重要内容。古时妇女平日不能随便出游,清明扫是难得的踏青的机会,故妇女们在清明节比男人玩便开心,民间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说。

 

清明习俗-扫墓

     古时,寒食是缅怀和感恩为主题的祭扫节日。清明是踏青春游的日子。后来,清明节演变成祭祖日,在这一天主要是祭祖和扫墓。扫墓从唐朝开始盛行。唐朝扫墓日期一般在寒食节,唐玄宗诏令“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随着时间的迁移,寒食节的习俗渐渐融入了清明节。后来就逐渐转变为清明扫墓了。唐代杜牧的名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诗询,真切地反映了当时清明扫墓的情景和氛围。

 

清明习俗-插柳

     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拨,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中国人以清明、七胡半和十月朔为二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清明习俗-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理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清人潘荣陛所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古人还认为清明的风很适给放风筝。《清嘉录》中说:“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

 

清明习俗-荡秋千

     荡秋千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阻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清明习俗-拔河

     据说,在时值春耕春种的清明时节举行拔河,具有祈求丰收的意味,历代帝王自然非常重视。

 

清明习俗-蹴鞠

      “蹴”即用脚踢,“鞠”是皮制的球,“蹴鞠”就是用脚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清明习俗-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稿,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 清明饮食 ·

 

清明饮食-乌稔饭

     关于清明食俗,不能不提到畲家的“乌稔饭”,因为闽东是畲族聚居地。每年三月初三,畲族人家家户户煮“乌稔饭”,并馈赠汉族的亲戚朋友,久而久之,当地的汉族人民也有了清明时食“乌稔饭”的习俗。“乌稔饭”的制作方法并不繁杂,将采摘下来的乌稔树叶洗净,放入清水中煮沸,捞掉树叶,然后,将糯米浸泡在乌稔汤中,浸泡9小时后捞出,放在蒸煮笼里蒸煮,熟时即可食用。

 

清明饮食-子推馍

      “子推馍”,又称老馍馍,类似古代武将的头盔,重约250-500克。里面包鸡蛋或红枣,上面有顶子。顶子四周贴面花。面花是面塑的小馍,形状有燕、虫、蛇、兔或文房四宝。圆形的“子推馍”是专给男人们享用的。已婚妇女吃条形的"梭子馍”,未婚姑娘则吃"抓髻馍”。

 

清明饮食-枣糕     

     又叫“子推饼”,北方一些地方用酵糟发面,夹枣蒸食。他们还习惯将枣饼制成飞燕形,用柳条串起挂在门上,可以冷食,以纪念介子推不求名利的高尚品质。

 

清明饮食-清明螺

     清明时节,正是采食螺蛳的最佳时令,因这个时节螺蛳还未繁殖,最为丰满、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鹅”之说。螺蛳食法颇多,可与葱、姜、酱油、料酒、白糖同炒;也可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炝,无不适宜。若食法得当,真可称得上“一味螺蛳千般趣,美味佳酿均不及”了。

 

清明饮食-青团

     清明时节,江南一带主要是江浙皖沪一带有吃青团的风俗习惯。每逢寒食节,人们便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冷食是事先做好无需加热的食品。在北方,百姓喜欢吃枣饼、年糕等;在南方,则多为精团和糯米糖藕。糯米糖藕我们都熟,今天着重说说团。青团是江南一带的小吃,艳的,用清明前后才有的一种艾草的汁拌进面粉里,包裏进豆沙馅儿。那种味道,怎么形容呢,真是春天的味道。绿绿的松软的皮儿,不甜不腻,带有清淡却悠长的青草香气,有一点儿黏,却不粘牙齿,再加上清甜的豆沙,入口即溶,简直让人停不了口。

 

     替你拂去晶莹的泪水,让你的忧愁随风飘散;帮你抚平受伤的心扉,让你的伤痛逐渐变浅;送你一句关怀的祝福,让你的愉悦愈加明显。清明节,蚕医生植物卫生湿巾陪你无忧愁!

 

如需购买、请点击此链接。

 

首页    我们的缅怀-清明节